飞机落在北京机场的那一刻,北方刺骨的寒风扑面而来,但这一切丝毫没有影响我内心的炽热,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声:鲁院,我来了。这是2023年最值得回忆的一件事。
我的学习能力并不出众,但两次学习经历让我心里暗暗觉得有一股好运气伴随我左右。当年我因为没有机会到大学里深造而懊恼的时候,在乡村小学当了七年代课教师后,我如愿考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师范学院,进入校园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学习生涯,圆了我的大学梦。我以为,那是命运之神对我的眷顾。2014年,得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文友帮助,我逐渐走上写作的道路。每当写作感到力不从心时,我时常感慨自己能力有限。此时,我的第二个梦想就是能够到鲁院学习,听一些专业写作课。我知道这样的机会对于我来说几乎是一种奢望,但内心的期盼从未停止。2023年,好运气再次降临到我身上,机缘使我获得到鲁院学习的机会。
来到鲁院正是玉兰花开的时候,满园洁白的玉兰花让我仿佛又变成了当年那个第一次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一切那么神圣而叫人激动。从南到北的跨越,这段两千多公里的学习旅程有点长,而学习的时间显得那么短。在鲁院的每一分每一秒,我都在心里默默祈祷,祈祷时间过得慢一点,再慢一点。对于老师的各种专业课,我不敢有半分懈怠,唯恐有一丝遗漏。在北京,在鲁院,第一次欣赏了话剧,第一次听到国际专业水准的琵琶,第一次走进现代文学馆……所经历的第一次都刷新了我对文学的认知,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崇拜的作家近在咫尺,理想与现实相互交错,各种见解相逢交融,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文学散发出来的光芒叫我迷恋。我一直纠结作品的发表,我渐渐明白作品就像我们亲手喂养出来的孩子,不一定要有一个锦绣的前程,它的诞生无形中治愈了我们,治愈心灵,治愈时间,治愈自我。
在北京,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充满人文气息,就连树上栖息的寒鸦都让我感觉到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利用课余时间,我到了史铁生的地坛,汪曾祺的国子监,鲁迅故居,颐和园,故宫,太庙……走在北京的每一条街道上就像走进一页页文学作品中,每一处都带着历史的印记,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这座城市的灵魂。我努力用目光用相机记住我心中的北京。我仔细看着每一棵树,每一块砖石,努力将它们与书本联系起来,努力寻找文学留下的痕迹,想象生活中的画面。这种现实生活与理想文学的接触时刻冲击着我的内心,这座装满历史的古城散发出来的厚重感叫人肃然起敬,充满力量。
两次学习经历让我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对生活对人生有不同的领悟。第一次的专业学习让我更有信心面对工作;第二次的专业学习时间虽然不长,但从精神上来说让我对写作对理想抱有期待。人到中年后,生活给予的更多的是残酷,从而我们需要更多的力量来支撑我们的内心,赋予我们继续爱与被爱的能力。从鲁院学习回来,我不知道我的文学之路能走多远,但我知道我的心能走得更远。所以,如果要对过去的一年说一句话,我要说的是:感恩2023!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