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奶奶打电话过来说公馆老家老屋的荒地和村口小河边上的艾草长得绿油油的,极壮极嫩,问我们周末要不要回去做艾草团子。一听到艾草团子,分散在四面八方的亲人,都赶忙回来凑热闹,顺便商量祭祖、扫墓的相关事宜。
艾草,也叫艾蒿,我们这里叫它清明草。它长得比较矮小,叶子细长且薄,不会开花,属于菊科植物,生长周期也较短,清明过后就会变老。村民们都喜欢在清明时节去剪上几篮享用。今年清明紧跟着三月三,这时候的艾草,非常适合制作艾草团子,带回来后简单清洗即可食用。
家里的妇女们个个都是做艾草团子的好手,奶奶用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后加入艾草汁,搅拌均匀。叫力气大的婶婶揉搓成光滑的大面团,大家再取出适量的小团,把自己喜欢的馅料加进去,她们手上的活漂亮,速度极快,不一会就包好了一笼。
这次包的艾青团子有咸味的,也有甜口的。咸的是蛋黄肉松味,甜的是豆沙和花生芝麻糖味。入锅蒸15分钟左右就可以吃了。简单、营养、美味、健康,入口即化,深受大人小孩的喜爱。
第一锅新鲜出炉的艾青团子,被小孩一哄而上,三下五除二就瓜分完了,第二锅终于轮到我们了。两只手抓起青团,热得急把左右手来回换,并呼呼吹气。迫不及待咬上一口,满嘴都是艾草香,花生芝麻香,甜糯软绵而不腻,忍不住多吃上两个。一大家子人,做了四大笼才够吃,想打包是不能的了。一年能吃上一次正宗家乡味的艾青团也就心满意足了。
另外一种端午艾,也同样抢手。不过,此艾非彼艾。端午艾,也叫大艾,自由地生长在我们老家的一些坡地上。它的叶子更为宽大厚实,杆子又高又直,是制作熏灸艾的主要原料。我们并不食用,而是煮水泡脚、泡澡,这个习俗在我们周边乡镇的许多自然村世代相传,特别是闸口、公馆、白沙、山口一带,几乎村村户户都一样。每年农历端午的前三天,后四天是它们真正成熟的时间。老人们都会争先去割上两把,插在门头,用来驱赶蚊蝇毒虫,使其远离家宅,从而保家人平安。大家统一挂上干艾草,端午的味就有了!同时,它们在去邪气方面也较为灵验、有效。这时候的艾,香气最为浓烈,汁水充足,药效最好。轻轻用手触碰植株就会留下淡淡的清香,掐下叶片,其味遍布指间久久不散,即使第二天,尤可闻到香。奶奶也会用这时候的艾草暴晒,做成香包让我们带在身边。
不一样的艾,却同样是个宝。特别是端午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传统的中医药学到现代医学研究,从民间的传统习俗到现代的健康养生方式,艾草都在发挥着它的独特作用。艾草不仅是一种草药,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