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夔州多种经营

北海日报2024/07/03 10:18:12 分享到

自安史之乱起,杜甫过了十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逃亡逃难逃荒生活。从长安到秦州,从秦州到成都,从成都到夔州,一家六口,外加童仆,七口人一路投亲靠友,靠朋友接济,经济拮据,贫病交加,处境辛酸,心境悲凉。到了夔州,杜甫主动作为,积极改变生存方式,就业与创业相结合,多种经营,逐渐走出困境。

公元765年5月,53岁的杜甫离开成都,辗转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云安,于秋天到达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贫病交加的杜甫受到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热情接待。当时,柏茂林身兼夔州都督、御史中丞、川东五州都防御使等多项要职,公务繁忙。为了接济杜甫一家,柏茂林首先聘任杜甫为自己的幕僚,每月给杜甫发一笔工钱,给杜家安顿住所,还时常送菜送瓜给杜家。为了让杜甫在夔州过得开心,柏茂林还邀请杜甫与各界人士聚会宴饮交流,与文人雅士赋诗唱和。根据诗歌记录,暂居夔州期间,杜甫曾与70多个名人聚会交流。夔州刺史王崟见柏茂林极力推崇杜甫,高规格礼遇杜甫,便将衙门里的客堂让出来,安顿杜家临时居住,并安排两个仆人照料杜甫日常生活。

为了保障杜甫一家人的生计,柏茂林给杜甫安排了一个待遇优厚的工作,让他负责管理东屯的一百顷公田。作为准八品公职人员,杜甫由此获得一份固定收入,而且出行有马骑,公务应酬有轿子用。为了解决自家的吃饭问题,杜甫租赁十几亩公田,雇人耕种水稻瓜菜,并与家人一起下地耕作,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佃户。山坡上无法打井,山沟里取水困难。为了解决家庭生活用水问题,杜甫入乡随俗,学当地人用竹筒取泉水的方法,接山泉水到草屋茅舍。为了搞好农业,杜甫不耻下问,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很快成为精通农事的稻农和菜农。

夔州生产优质柑橘,奉节橘子、柑橘(耙耙柑)、蜜柚是远近闻名的朝廷贡品。为了增加收入,治疗疾病,积攒钱财回中原,杜甫买地四十亩,种植橘子、柑橘、柚子、山楂、花红、梨、栆、杏、桃、李、梅、板栗等水果,套种栀子、梅花、花椒、药材等。杜甫家种植的橘子获得丰收,他成为远近闻名的果农,被当地人称为“橘官”。杜甫在20多首诗歌中赞美奉节柑橘,成为写诗直播带货,推广奉节柑橘的千古第一诗人,千年后又成为当下三峡地区柑橘促销形象代言人,被重庆果农和经销商津津乐道。

杜甫十年漂泊,积劳成疾。从漂泊途中所写诗歌内容看,到达夔州时,他已经罹患肺病、糖尿病、风痹证、左臂肌肉萎缩、右耳失聪。为了养病治病,杜甫喂养了60多只乌鸡,用中药乌鸡汤治疗风痹证,滋养身体。

杜甫在诗歌中多次表达对长安、洛阳和中原大地的思念之情。除了有对当时政治时局的精神痛苦和心里煎熬外,也有他在巴山蜀水的水土不服,气候不适应、饮食起居不习惯等等适应不良的原因。暂居夔州,一为养家养病,恢复元气;二为积蓄钱财,为返回故乡作准备。

公元768年,杜甫全家乘船从夔州出发,沿长江东下湖湘,转道北上中原。大江东去,千里江陵,八百里洞庭,无论是租船,还是雇佣船夫,都需要巨额费用。可想而知,离开夔州前,杜甫已经变卖所有田产,备足盘缠,这些资财主要来自寄居夔州的多种经营收入。可惜准备万全,不及无常万一,在返乡途中,杜甫最终还是不幸病逝在了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