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城的文脉基因

北海日报2024/08/13 09:59:39 分享到

闲翻许瑞棠的《珠官脞录》,开篇即见:“廉山。廉州,即合浦七郡之一,以其地有大廉山改名廉州(《元和志》)。大廉山在县东北一百里(《府志》作县东一百三十里),高百余丈,为廉州之镇山(《广东舆图》)。形势秀拔,盘礴数十里,与博白县蟠鳞山相连,大廉洞在其阳,六湖洞在其阴(《县志》)。又云东汉费贻为合浦太守有廉声,去日百姓追送至此,遂以名山(《大清一统志》)。东吴湖诗云:‘行李纷纷宦游子,几人不愧大廉山?’”一座大山,一个人和一座城,连在了一起,其纽带就是一个“廉”字,话语不多,却道出了廉州的文脉基因。

读着这样的古籍,是不可囫囵吞枣的,须一字一句去细品,方觉有味。廉州的掌故,无非就是在此地经过的一些人和发生的一些事,被记录在各种典籍里,让我们去体会。读过之后,准会生起一些感想来,诸如“原来这里有这么多的故事。”“哦,原来他来过这里。”“原来这件事是这样记述的。”正是这许许多多过往的“故事”“人物”和“记述”,形成了这座古城的文脉基因,独一无二,风流千古。

《珠官脞录》仅仅是古籍中的一种,还有其他文献,都可以让我们收获这样的故事。说起来,那些文献就是一座宝库,可以让人感受廉州独特的前世今生和文脉基因,从而呈现出廉州古城的某种风骨。那些文脉基因,总体可分为三大块:一是名人足迹,二是文化古迹,三是市井烟火。

名人足迹,往往能够创立某种文化精神,留给后人,从而成为一座城市最值得自豪的底蕴。在《汉书》《后汉书》等历史典籍里,记录了合浦郡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作用。记录了费贻“修身于蜀,纪名交趾”的美谈,费贻是历史上清廉有气节的人物。记录了孟尝除弊兴利的做法,“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典故“珠还合浦”“孟守还珠”即由此得来。记录了马援南征交趾、平定征侧征贰叛乱,立铜柱以为汉南边疆界标志的故事。记录了宋代苏东坡“量移廉州,等候分配”以及“万里瞻天”的故事。

在合浦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历史名人颇多,上述几人仅仅是代表性的人物。人们为了纪念这些名人,纷纷建造庙宇予以崇拜。在南流江流域,盖有不少的伏波庙,还辐射到周边地区。在海角亭里,纪念的是孟尝和苏东坡,其楹联曰:“海角虽僻山辉川媚,亭名可久汉孟宋苏。”在廉州,另有东坡亭,也是纪念苏东坡的。在公馆镇牌坊坡村,曾有“费公祠”,是纪念费贻的,可惜毁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仍未修复。

许瑞棠在《珠官脞录》里,记载有廉州许多的文化古迹,诸如海角亭、还珠亭、砥柱亭、清乐轩、扁舟亭、余园等,却不写“东坡亭”,记的是“东坡故居”,不知何故。其记曰:“东坡故居旧为邓拟园林。康基田知廉州,重筑亭,有清乐轩、长春亭、扁舟亭,绿湖环绕,风景绝佳。落成日,康饯别张明府于亭中……民国初,药局轰,亭毁,将扁舟亭改为欧式。古碑短碣多弃荒烟蔓草间,昔贤胜迹亦多失之矣。”如若没有史籍记载,廉州的许多古迹便湮没于历史长河里。

市井烟火,能够连接起一座城市的地气与生机。明代成化年间,廉州知府饶秉鉴为成功开辟固定市场,写了一首《天涯驿路》诗予以庆贺:“阜市东来接海涯,市中烟火起楼台。几家竣宇相高下,无数征商自去来。民俗喜从今日厚,柴门应为故人开。圣朝自是多丰乐,常听欢声动六街。”对于市民百姓来说,一处经商场所的开辟,无疑是最接地气的。而饶秉鉴的诗,有一股浓厚的烟火味直逼眼前。

在屈大均的《广东新语》里,也说到了这样的烟火气。其曰:“予尝至合浦,止于城西卖鱼桥,故珠市也。闻珠母肉作秋海棠或杏华色,甚甘鲜而性太寒。《草木记》云:‘采珠人以珠术作鲊。今不可得。’土人饷我珠肉。腊以为珍,持以下酒。”珍珠为达官贵人所抢购,而上不了台面的珍珠螺肉,则被合浦人做成干品海味,拿来作下酒菜,也是妙不可言。

这样的民间轶事,保存了鲜为人知的故事,殊为珍贵,可以让人们更深地了解廉州的根脉。因为,无论时空如何转换,故事中人的情感是永恒的,是能够产生共鸣的。这样的情感,源自对这方水土的热爱,因而无论廉州古城如何变化,它的文脉基因是斩不断的。

从历史上延续到今天的廉州,屡有大事件发生,也有小温情滋养,让人不能放弃。我们跟它始终站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那些曾经擦亮廉州历史底色的东西,还会继续点燃我们的希望。

(作者为合浦人,广西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