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捅了三次马蜂窝。我捅的马蜂窝并非是常人所说的惹出乱子或捅出娄子,而是真真正正的马蜂窝。
马蜂其实就是北海人所称的黄蜂。
时值盛夏,我家院内那棵黄皮果树挂满了熟透的黄皮果。每天清晨到傍晚,总有一群小鸟在树丛中追逐嬉闹,围着熟果鸣唱、啄食。我想,采收黄皮果的时节该到了。一天下午,我从邻居家借来采剪杆开始采收。这采剪杆很实用,可以随意伸缩调整长度,剪刀处一边还设有夹紧器,对着果串即剪即夹,安全稳妥。当我饶有兴致地剪了几串黄皮果后,突然一群黄蜂从树丛中嗡嗡地飞出来,乱窜乱闯,差点撞到我头上。我见情况不妙,本能地丢下采剪杆,拔腿就往家里跑,气喘吁吁地赶忙关上所有门窗。
当天晚上,我辗转难眠。朦胧中似乎被黄蜂狠狠蜇了一着而惊醒。真不明白,黄皮果树上怎么会有蜂群出没?莫非我捅了蜂窝?据说黄蜂屁股上有根毒针,让它蜇了还了得?如果伤害了小孩,那麻烦就更大了。
翌日上午,我戴上摩托车头盔、口罩、手套,穿上长袖衫裤和长筒水靴,到树下往上仔细地观察。果然,茂密的树梢里挂有一个碗口大的蜂窝,旁边树枝上匍匐着许多黄蜂。比蜂窝高一些的一个树杈上有一个用树枝搭建的鸟巢。它们一上一下,如小船一般和着微风摇摇荡荡。
怎么办?不把这蜂群驱赶走,岂不后患无穷?于是我仗着自己全副武装,找来一根长长的竹篙,照着蜂窝“嗖嗖嗖”地一个劲劈打。枝叶被打得零零落落,黄蜂被驱赶得乱飞乱撞,蜂窝被捣成碎片掉在地上,连鸟窝内的两只小鸟也惊飞到别处。直到黄蜂散去,我打扫了场地才回屋休息。
第三天上午,本以为蜂窝已被捅碎,蜂群必定是四处逃散,我准备继续采收黄皮果。谁知事实正好相反,我吃惊地发现,在蜂窝旧址的旁边又筑有一个新蜂窝,只不过小了许多。无数的黄蜂密密麻麻趴在周围。事不容缓,我又全副武装,趁蜂群阵脚未稳时,快手快脚将这个新蜂窝捅掉。
过了一夜,我再到树下查看,见到鸟巢附近竟然又筑上了一个新的蜂窝,蜂窝旁边驻扎的黄蜂比昨天更多!俗语说,事不过三。这一下,我可不敢再轻举妄动了。我拿出望远镜,细细地搜索树上的每个角落,只见蜂窝处有许多黄棕色相间的黄蜂飞出飞入,似在忙碌地抢建蜂窝。蜂窝壁呈鱼鳞状,颜色与树干相似,镶有白色的条纹,远看像挂着一只精致的瓷碗。此刻,我突然想起,不要急于蛮干,应上网查查有关资料。
资料显示,黄蜂是一种天敌昆虫。它嗜食甜性物质,主要捕食农林业的各种害虫、花粉蜜和甜果。它不会主动攻击,只有领地受侵才群起反攻,其长螯针带有较强的碱性毒,可反复攻击侵犯者。蜂巢以蜂蜡、树枝做材料,建造得很精致。黄蜂及蜂巢均可入药治病。黄蜂是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昆虫,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名副其实的益虫。
看到这些描述,我脸颊热辣辣的,好像被谁猛抽了一大巴掌。我为自己无知而野蛮地捅蜂窝行为懊悔万分。我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啊!暂且不论黄蜂是益虫这一点,单凭小鸟都能与黄蜂同木相伴而栖,我却驱赶它们,有点天理难容。扪心自问,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与黄蜂和谐相处?
再者,黄蜂虽然只是一群小小的昆虫,但能够不屈不挠,同心协力,争分夺秒地重新建造蜂窝,实在令人敬佩。
我想到许多许多,我决定放弃再采收黄皮果的念头,让鸟儿和黄蜂尽情享用它们厚爱的美食,以弥补我的过错。
三捅马蜂窝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又是一个警醒的启示。爱护绿水青山,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美好家园不是一句空话。朋友们,让我们在每件小事上不懈地努力吧!
(作者为北海港退休职工。)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