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了时光的老街

北海日报2024/09/04 13:07:53 分享到

开始只准在中华街,然后可以到珠海路,再后来到外沙海滩也不阻拦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表兄妹七八人假期玩耍的范围逐年扩大,玩累了再回沙脊街大姑夫家找吃的。少时还不知道沙脊街、珠海路一带就是日后北海老城的核心街区。那时也还没有北海老街这么明确的叫法,这个称呼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热起来的。

大姑夫家在沙脊街中段,他家往西百余米,就是清朝宣统元年三月齐白石到北海暂住过的“宜仙阁”,“宜仙阁”斜对面是清光绪十年,清政府为适应北海作为通商口岸和中法战争国家防卫需要设立的北海官电子局旧址。他家离作家陈建功先生家也不远。陈建功先生在《少年时代的一次出走》一文中说,“那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我6岁,上小学一年级,是老祖母溺爱的陈氏家族的独子。祖母,当然恨不得我在她的眼皮下,跟着她去买菜、串门,而珠海路码头下的海滩,却是我流连忘返的所在。”这样看来,沙脊街、珠海路那一带的小孩喜欢去外沙海边玩耍,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大同小异。

北海老街,其实叫北海老城更准确些。因为北海的老街除了珠海路,还有与其街巷相通的沙脊街、中山路及其他不少老街旧巷。不过,现在导游口中的北海老街,一般指的是珠海路。珠海路相对于其他几条老街而言,楼房保护得更完好,建筑风格更具代表性。

珠海路之所以深受关注,主要是街两旁延绵近两公里且每一幢都各有特色的骑楼。遍布灰白痕迹的楼宇,如一张张老面孔,肩并肩站在北部湾畔,迎海风来,送船笛去。

珠海路骑楼最吸引人的是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是券拱结构。券拱式建筑结构被誉为“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珠海路两旁的建筑,绝大多数都是这种券拱式的楼房。很有意思的是,这些楼房却又并非照搬罗马风格,两边墙面窗顶券拱式,一砖一瓦又融入了中国民间建筑艺术的技巧和智慧,吸收了岭南建筑的特点,前店后居的建筑格局、中顶铺、拖笼门、西式女儿墙装饰,使这些骑楼既具欧洲风情,又有本土的传统特色。也正因此,有专家把这条老街誉为“近代建筑年鉴”。这样一条中西结合的骑楼街,让人每一次身在其中,好像都是初见。我就喜欢有事没事到老街走走,每一次抬头,每一个拐弯,都能看到不同往日的景物。就算走着走着下雨了,也没事,楼房连成一条街,街中间就算下着倾盆大雨,楼道里也是干干爽爽的,隔着雨幕,楼、花窗、女儿墙、木门若隐若现,整条街看起来就像水墨画一般缥缈,更是别有一番意味。

讲到北海老街,不能不提沙脊街。沙脊即沙滩的背部,就是露出水面的沙滩。建于海边沙脊上的沙脊街是北海市区最早成形的街道,全长四百余米,和珠海路一样,也是东西走向。百年前的沙脊街,茶楼酒肆林立,商铺一间接一间。北海旧日繁荣,起源于沙脊街。有了沙脊街,北海的街道才在它的前后左右蔓延开去,日复一日,不断拓展,成就了北海老城区。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北海近代建筑群,不少也在老城这一带。它们和建造时间相距不算太远的珠海路、沙脊街、中山路上的建筑,组成了北海老城风情万种又沧桑无比的“凝固的时光”。

北海之所以有数量众多的特色建筑,与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北海成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对外通商口岸之一,以及国门逐渐打开有关。那时,英、法、德、美、意大利、葡萄牙、比利时和奥匈帝国等八国,在北海老城周边设立了众多领事馆、洋行、学校、医院等机构,一大批西洋建筑随外国人的到来陆续在北海建成。一百多年过去,这些建筑和设施,在城市改造中,在时间和风雨的损毁下,大部分已消逝在记忆之中,但是由于其数量庞大,仍然有14处近代各国建筑被完整保存了下来。通过这些建筑,我们充分领略到了建筑文化的交融之美和世事更迭的沧桑之叹。

走进老街,俯仰之间,那一片片浸透百年风雨的灰白颜色,会给你世事沧桑的启迪;那一条条曲径通幽的小街小巷,会把你引离俗世尘嚣;那一面面泛黄泛绿的墙壁,会映照出你灵魂深处颤动的细节;那一道道飞檐瓦尾,会引领你的目光和心神,缓缓飘起,去往安宁——一种历史的、沧桑的、融合中外的,无可替代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