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感触

北海日报2024/09/09 10:43:01 分享到

一晃,一年已经过去大半,陆陆续续收到一些小文章,托我转给报纸副刊。我一直忙忙碌碌,睡眠不足导致精力不足,然拖拉着朋友的事,便觉得情面上有些过不去。

散文家何述强老师说他每篇散文耗时十个甚至二十个小时不等,这自然只是下笔成文所用的时间。他又古道热肠,常常接一些颇费心力而几乎没有回响的活计,如对联、墓志等。比如一位修摩托车的朋友,因为爱好文学、尊重文化人,而得到何述强的青睐,其九十七岁的老母亲去世了,何述强以一副挽联吊唁,竟然从入夜想到凌晨才拟定。

一篇小文,就像高考生的临场作文,写成篇或许个把小时就够了,但如果要发表,不说长时间的、无法计量的思想感情积累和酝酿,单是写成后字词句乃至标点的润色、修改、规范,一两千字的文章少不得看上三四遍才能保证没有语法错误、逻辑表述基本畅达。我本人花了五个月时间阅读何述强老师的散文集《时间之野》,而后才落笔写下的一篇评论文章,几番校对和各种勘误,踌躇满志,然而半年过去,“提刀四顾心茫然”,未能如愿见报于大刊。

不说国家级大刊,就是地方报纸,稿子投出去后没有刊发,我问都不敢问。没被采用,可能是作品质量问题,也可能是不合编辑风格或者报刊风格。毕竟对作品的限制和要求因人而异。精神文化产品和衣服一样,你觉得合适的,别人未必看得上。张潮说,“貌有丑而可观者,有虽不丑而不足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有虽通而极可厌者”,庶几可作为当下编辑们拒绝来稿的通用语言。

写作,至于所有艺术,都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充满艰涩、苦痛、寂寞。热爱文学的人应能明白,文字不仅来源于感觉,来源于灵魂,更有赖于学术思想的深度和语言运用的精密度。

一位资深副刊编辑收到我“二传手”的稿件后,什么都不说、不解释,只发来他正在编辑的一个自以为是写作大咖的小说家的文章,密密匝匝的编辑和修改记录,真让我替那作者汗颜。那以后收到请我推荐的文章,如果连我这肉眼都过不了,那就只能“私吞”、压着了。为他人作嫁衣裳固然是编辑的职责,然而,老实说,真希望被用心修补、翻新过后还给见报的作者,能理解编辑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