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的夸父

北海日报2024/10/23 10:38:45 分享到

神话的象征性和寓言性,始终在为人类的前行提供预言与警示。与时代和环境结合,阅读那些令人着迷的故事,能使人们更有效地接近先知的深邃——《山海经》中的神话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认识人类生存和心灵境况的窗。

不知道夸父因何要“与日逐走”、跟太阳赛跑。从“弃其杖,化为邓林”的结局推测,夸父大概是有些看不惯太阳的,所以要拿着一根棍子去驱赶它。但也可能是:看到太阳每天升起落下,热烈而又神秘,好奇心驱使夸父想要探个究竟,从而舍命“追光”;终于追到跟前了,口渴难耐,黄河、渭水和大湖都不够他饮用;最后,走不动了,执杖而行,终于死在路上。我更相信是后一种情况。

由此,敬畏夸父执着信念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幼稚和浮夸的一面。理性告诉我们,行动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对自己能力的预估,特别是缺乏心智的指引,激情行动就与冲动和躁狂无异了。

“夸父逐日”和《山海经》中另一则神话“精卫填海”具有明显的互文性。如果说“精卫填海”是述说一个女性的困顿悲情,那么“夸父逐日”,讲的就是一个男性不达目的不罢休,而最终死在路上的悲壮故事。复仇的愿望让精卫作茧自缚,矢志不渝的夸父又何尝不是自讨苦吃呢?

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两则神话的互文性还体现在它们内部的意象构成上。这些意象二元对立,矛盾互补,象征自我意识的分离与整合。

精卫填海故事开头即交代:“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根据汉字造字法的规律,“石”与“实”谐音、互训,顾名思义,“柘木”是一种木质坚实的硬木:一方面,石头沉稳坚固,而树木常在风雨飘摇中;另一方面,石头一动不动、了无生气,而树木能够自我复生。精卫衔西山木石填沧海,意味着二元对立、相克相生的两个事物,相合于这棵“柘木”上。

精卫填海以倒叙的叙事结构,隐喻精卫生命故事的无始无终、循环往复。精卫所衔的木石,最终都埋汰于深不可测的海底,相比之下,“夸父逐日”的导向有更鲜明也更光明的一面。

“鲜明”,是说夸父与精卫被命运裹挟不同,它的逐日是有目的的、主动的行为;“光明”是说夸父所走的道路,始终有太阳光芒的照耀和引领。虽然最后因为烈焰炙烤,水不够喝而渴死,但他死后化作邓林,实现了水、火、木三大元素的变形和转换。神话以此象征旧的精神价值衰落,然后新的精神价值崛起。

由此看来,虽然心理表现在神话中很难见到,但象征和隐喻给我们进入神话人物的内心,参与他们隐秘的思想和心理状态,进而比较和检视自己的内心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思维判断的方法。

心理学家荣格说,“人类生存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自在的黑暗中点燃一盏灯”,对于精卫,我们真诚希望她能早日结束“填海”,脱离“苦海”,让阳光照进自己暗黑的生活,不要将生命力永不停息地消耗在徒劳的报复和怨恨中。而对于夸父,则需要使他的激情降降温。人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卡夫卡说:“生命就像我们上空无边无际的天空,伟大而深邃。我们只能通过‘个体的存在’这又细又小的锁眼谛视它;而从这锁眼中,我们感觉到的要比看到的更多。”既然感觉到了自身渺小和在大环境中无能为力,我们何妨放慢脚步,静下心来,谛听自己内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