霏姐毫无征兆地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绿油油的仲夏刚刚吹过一阵凉爽的风,几棵上了年纪的榆树伫立在江边,默默地望着江水,也听着我们的闲谈。夕阳又大又圆地挂在天边,整个江面都被它的余晖染红了。
这时候,不远处传来了《绿岛小夜曲》的悠扬旋律。于是,郁郁葱葱的音符,开始在风中摇曳生长,慢慢勾勒出一幅“绿意盎然”的美丽图景。不是苍翠映衬着新绿,而是一种深绿色里带着微黄的光芒,像从本身的最深处散播开来的回声:多么美丽的地方,东南海上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人们的眺望和期许都在绿色中浸润着。
霏姐情不自禁地跟着旋律哼唱了起来,温柔甜美的歌声里,我仿佛看到一个女子在皎洁的月光下诉说着淡淡的惆怅,那是一种绵远悠扬又缥缈不定的温存情调。而后,我们循着歌声的指引,来到了一处路演现场。一对青年男女正沉浸在《绿岛小夜曲》营造出的情境中,他们将原有版本的独唱改为了男女对唱,配合着古典吉他特有的通透干净的声音,并且在间奏部分还加入了口琴,让整首歌变得格外清新柔美。傍晚来到江边散步的人们不断围拢过来,他们因这翠色欲滴的歌声而停下脚步,然后侧耳倾听。我不知道,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否已经被拨动起那一丝丝的情弦,我只是看到了一张张温情脉脉的脸庞。
霏姐说,《绿岛小夜曲》是由潘英杰和周蓝萍于1954年创作完成的。那是一个盛夏的夜晚,他们在单身宿舍里聊天,喜爱文学的潘英杰建议以“抒情优美取胜”的小夜曲来创作一首流行歌,随即就得到了周蓝萍的赞同。于是,潘英杰趁着灵感涌现,用了一个晚上,综合了他对台湾的印象以及对爱情的感受,写出了歌词。第二天,潘英杰把歌词交给周蓝萍,正处在热恋中的周蓝萍看了歌词后相当满意,立刻谱成了《绿岛小夜曲》。
霏姐说,这是她最喜欢的一首歌了,每次听到,都仿佛是打开了一把锁,于是那些被尘封在记忆中的雨和雪,那些曾经陪着她一起数星星的人,那些漂洋过海的奔赴与等待,那些意料之外的开头和结尾,都在歌声中扑面而来。多年以后,当所有的过往都只是镜子中弥漫开来的空旷时,《绿岛小夜曲》的旋律依然温暖如初。
此刻,当我默默地坐在霏姐身边,听她讲述与《绿岛小夜曲》有关的一些往事时,我的脑海里也闪过了许多琐碎的画面。我看到它们在歌声中一点点清晰起来,慢慢地具有了吉他或是萨克斯的形状,继而在舌尖上绽放,然后默默地转身,成为了再也回不去的岁月。
2008年的一个冬夜,朋友邀我去参加一个诗歌沙龙,活动结束后,大家都意犹未尽地来到一个小酒馆。几杯酒过后,邻桌一个女孩的歌声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曲《绿岛小夜曲》结束,所有人都沉浸在女孩温婉的歌声里,其中一位诗人朋友还即兴写了一首诗歌送给女孩。后来,女孩成了诗人的女朋友。
2020年,机缘巧合,我结识了一位南方的朋友,他特别喜欢老歌,还收藏了很多老唱片。有一天,他很兴奋地和我说,他淘到了一张60年前的老唱片,里面有他非常喜欢的那首《绿岛小夜曲》。话音未落,我已经听到他哼唱的旋律了,他的嗓音清澈圆润,很适合用来表现那种静谧月夜下的思念之情。
这些年,《绿岛小夜曲》的翻唱版本众多。蔡琴的歌声柔情似水,让人心生暖意;邓丽君的歌声,优美、轻柔,带着海浪扑面而来;费玉清的演唱淋漓尽致,情感恰到好处,不增一分也不减一分;作为流行乐坛“稀有”的男低音歌者,王晰则是把丰富的情感融汇于优美的声线之中,让听者如同沐浴在西式浪漫的倾诉中。当然,还有很多器乐版的精彩演绎,悠远缥缈的小提琴,深情婉转的萨克斯,悠扬悦耳的笛子,清脆柔美的钢琴等。我最喜欢的还是口琴版,琴音里的绿岛没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就像太阳岛一样近在咫尺了。
在歌声中眺望从前的岁月,中间无疑会隔着许多的人和事。然而,在《绿岛小夜曲》的旋律中,往日的种种并没有落满尘埃,往日时光中的容颜依旧鲜活而美丽。我知道,时间的尽头并不都是遗忘和遗憾,还有许许多多的热情与热爱。就像现在,我坐在书桌前,点亮了台灯,拿出一张白纸,开始写下自己心中的那首小夜曲,从前那些逝去的日子好像又回来了。在那里,这个世界一直在等着我们去倾听,听岁月流转,听花开花落。
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北海日报社旗下《北海日报》及其数字报和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号,“晚观北海”微信公众号,北海新闻网及其微博、北海通讯APP等媒体平台的作品(包括不限于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均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支付稿酬。对侵权行为,北海日报社将采取维权措施,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779-203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