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港风情街:飘回来的海上味道——寻觅北海“热辣烟火气”系列报道(一)

北海日报2025/01/07 09:52:21 分享到

市民和游客在侨港风情街排队选购特色美食。 覃鸿图 摄

夜幕降临,侨港风情街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灯光闪烁、行人穿梭,炸虾、烤生蚝、墨鱼丸等各种美食的香味扑鼻而来,撩动各路“吃货”的味蕾,同时撩起的还有海边人的记忆和乡愁。

陈女士从上海来,落地北海就直奔侨港风情街,“想要尝尝北海的特色美食。”走进二十四幢糖水店,她点了一份“五加”糖水,这是店里的畅销款,荔浦芋头、西米、白果、红豆、珍珠五种材料混合,口感各异,甜而不腻。谈起侨港风情街,那就不得不提糖水。二十四幢糖水店是侨港风情街最早的一批糖水铺之一,这里藏着最地道的疍家味道。

老板黄健康是一名“90后”,2015年毕业后就从父母手中接过糖水店的接力棒。

那一份沁到心尖的甜勾起了父母早年的记忆。黄健康的父亲曾出海捕鱼30多年,每次出海归来,母亲陈云艳都会给父亲煮上一碗甜甜的糖水。“一碗下去,甜味覆盖了海的咸湿味。”黄健康说,出海归家喝上一碗糖水成为了疍家人的习惯,“你会发现,沿海城市都很喜欢吃甜品、喝糖水。”

一碗糖水,是家的味道,也成了一门生计。2000年,陈云艳开起了糖水铺,因店面楼栋正处于24幢,故朴素地称之为“二十四幢糖水”,不承想如今开得红红火火。

一杯冰沙,一份煲仔粉,是许多人来到侨港的一种享受。

吴玉明煲仔粉是侨港风情街烟火气息中诱人的存在。

开火,舀高汤,下粉,放入用秘制调料腌制的新鲜梅头肉,自制的肉片、墨鱼丸、鱼蛋,咕嘟煮沸,便倒入砂煲,用砂煲良好的保温性锁住它的鲜味。一道煲仔粉便新鲜出炉。舀一勺汤混着粉,放些许辣椒,一股鲜香在口腔漫开,令人欲罢不能。

老板吴玉明用一锅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煲仔粉讲述了关于传承与发展的故事。

招牌上写着的“秘制华侨疍家风味美食”十分醒目。吴玉明出生于越南婆湾岛,生于船长于船,是典型的疍家人。1978年,约莫5岁的吴玉明跟随家人漂洋过海回到侨港,一同飘回来的还有海上的味道。“我们出海时经常煲粉吃。”他回忆道。1998年,20多岁的吴玉明开店做煲仔粉,将海上的煲粉经过改良变成了现在的煲仔粉,抓住了海内外游客的心与胃。几十年来,他把这煲粉发扬光大,侨港疍家煲仔粉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遗名录,店面也从最初的5平方米扩大到100多平方米。

作为这里“元老级”的创业人物,吴玉明见证并参与了侨港风情街的建设。1978年,1万多名归侨从越南回到祖国,被安置在侨港。他曾经作为青年创业导师,将一批无所事事的华侨侨眷青年凝聚起来,创业开店,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把侨港打造成美食天堂。鸡丝粉、蟹仔粉、虾饼、春卷、糖水、卷粉……400多家餐饮店林立,东南亚口味、疍家口味,在这里应有尽有,侨港“深夜食堂”的美名满天下,让天南地北的客人如过江之鲫涌来。

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有一段历史,一段人生,汇聚成了一个地方独有的烟火气。

当侨二代归来,为侨港注入了不一样的味道,让侨港烟火气有了更丰富的层次。

跨年夜,在港港文创中心,热情的音乐燃起了年轻人的心,行人“闻歌起舞”,松弛又浪漫。港港文创中心主理人冼宙洋致力于在侨港种下艺术的种子,把老电影院修旧如旧,打造成集音乐、艺术展览、咖啡、文创等年轻人喜欢的文化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和艺术实践地。“我们做的不仅是买卖,更多的是情感的链接。”他说,“希望侨港更有温度和文化气息,让别人看到侨港的另一面。”

一代又一代华侨侨眷对侨文化、疍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侨港的烟火气得以延续。“其实烟火气就是人情味。”冼宙洋说,“不管我走多远,回来看到的还是这群人在坚持做同样的事情,这就是家乡的味道,这就是一种烟火气。”

全媒体记者: 何美